在行业困境面前,刘德华选择了“让利”和“创新”并行的策略。在《猎金游戏》中,他不仅自降片酬,还以监制身份推动影片类型的突破,尝试将美式黑色犯罪元素与港式叙事风格结合,并与梁朝伟上演暌违15年的双雄对决。这种对品质的坚持延续到了他2025年七部新作中:无论是唐朝历史片《长安的荔枝》,他挑战负重18公斤铠甲进行马戏的演出,还是他自编自导的赛博朋克科幻片《我的未来不是这样》,刘德华通过多元化的类型探索,推动港片的边界不断延伸。
刘德华的“劳模精神”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的精益求精,更在于对行业生态的积极重构。他开创了“跨剧组协同机制”,通过资源共享大大节省了制作成本。例如,《长安的荔枝》中的甲胄被用于其他项目,帮助节省了300万港元。此外,他也公开表示拒绝收徒,提出“缘分到了自然会分享经验”,这其实是对香港电影教育体系不足的无奈回应。刘德华转而通过实践,扶持新人。在《反恐行动》中,他特意启用了20年前《无间道》的场记助理担任导演。
刘德华的坚守并非个例。古天乐自掏腰包维持项目,刘青云零片酬接拍社会议题片,张家辉更是“饿着肚子拍戏”,这些港片人的自救行动共同描绘了当下行业的艰难图景。然而,这份悲壮的坚守也伴随着不少争议。比如,《焚城》票房惨败后,投资方对刘德华6000万片酬的质疑,揭示了明星号召力与市场回报之间的失衡。对此,刘德华以行动回应:从《桃姐》投资扶持许鞍华导演,到为《流浪地球》提供技术支持,他始终将行业利益置于个人得失之上。
尽管前路荆棘满布,刘德华的坚持为行业注入了新的信心。凭借口碑出奇的《猎金游戏》,该片的预售票房突破亿元,观众发起的“拯救港片”众筹募资超2000万,短视频平台上关于港片的混剪热潮播放量突破百亿,市场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可见一斑。作为从影42年的“时间赌徒”,刘德华正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与资本寒潮抗争,用每一帧光影证明,港片的尊严永远不会熄灭。
刘德华在片酬削减与拒收徒弟的决策,既是个人职业哲学的体现,也是港片转型时期的缩影。在行业急需政策支持、资本回流以及题材创新的今天,他的坚守如同一面镜子,反射出电影人对艺术的敬畏以及对时代的回应。尽管港片难以恢复黄金时代的辉煌,但这份“笨拙的坚守”,无疑是文化血脉延续的火种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