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五代十国时期,刺青普遍流行于军队中,为了防止士兵逃跑,在其脸上或手臂上刺上部队番号,形成一种消除不掉的印记。及至北宋,又发展出刺配,即将罪犯脸上刺字后再发配充军,《水浒传》里宋江、林冲、武松都曾被判处刺配之刑。
与之惩罚性相对应,对刺青的推崇也逐渐兴起,按照北宋《清异录》里的说法:“自唐末以来,无赖男子以刺青互相攀比”,到宋朝发展到顶峰,虽然主流价值观仍是“纹身的不是好人,多是恶少、浮浪之辈”,但不可否认纹身逐步变成了展示独特个性和自我的体现。
我们重点说宋朝,宋朝跟其他封建王朝根深蒂固的“崇本抑末”的惯性不同,表现出强烈的重商主义,工商业也比较繁荣,社会文化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宽容性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纹身在大众的传播。
金庸在《天龙八部》中曾写道:“北宋年间,人身刺花甚是寻常,甚至有全身自颈至脚遍体刺花的,丐帮众兄弟中,身上刺花的十有八九,是以乔峰从无半点疑心”。这段描述,倒是符合宋朝历史,纹身在宋朝和现在一样,成了许多追风少年的“青春期标志”,一首宋诗写到:“少年宕子爱雕青,文彩肌肤相映明。闹里只图遮俗眼,强将赤体以为荣”。
比如,宋朝睿思殿应制李质由于“少不检,文其身”,反而被宋徽宗戏称为“锦体谪仙”,搞得“浪子宰相”李邦彦很是羡慕,在一次宴会期间,公然脱下衣服,向皇帝秀他的假纹身。
宋朝后期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纹身协会——“锦体社”,不仅有专业纹身师,还会定期组织纹身展示大赛,《水浒传》称燕青的一身文绣:“若赛锦体,由你是谁,都输与他”。流行纹身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,朱元璋下令凡刺青者一律判处流放充军,纹身自此才退出历史舞台。
那么纹身这种看似上层不齿、下层流行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?
首先纹身可以形成一种区别,金庸笔下的乔峰,胸口纹着狼头,是他作为契丹人的符号,水浒里的九纹龙史进,痴迷武术、好勇斗狠,肩臂胸膛纹有九条龙,属于黑社会一类,及至现在纹身也是黑社会帮派团伙之间互相区别的重要标志。
其次,纹身是一种励志的体现,比如岳飞,《宋史本传》里记载:“初命何铸鞠之,飞裂裳,以背示铸,有‘尽忠报国’四大字,深入肤理”。北宋名将呼延赞“遍文其体为‘赤心杀贼’字”,连他的妻儿、仆从都要在身体纹上“赤心杀贼”。
现在一些名人也喜欢纹身,NBA球星艾弗森纹在身上的汉字“忠”、“仰”,乒乓球星张继科纹在背后的雄鹰展翅,都意在激励自己、勇往直前。
最后,纹身深藏着记忆,夹杂着爱恨情仇,在身体上纹下永久的符号,作为一种记录故事的方式,不忘生命中曾经经历过的奇妙、非凡、特殊的时刻,也预示着生命的转折、陪伴和承诺,当年风靡一时的影片《甜蜜蜜》里的豹哥,后背纹的“米老鼠”感动了无数人。
如今,社会越来越包容和多元,对于纹身的人,可能有人心存芥蒂,但越来越多的人,是一种接纳,纹身不仅是一种行为艺术,也成为了一种文化标签。
针尖轻点,纹身千姿百态;故事万千,总也挥之不去。美丽兼邪恶、个性加哀伤的纹身展现的是一种外在,可纹在心里的印记又诉与何人说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